学习《民俗知识》的感悟?
增强文化自信: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自信心。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俗文化《民俗服饰》学习笔记(4),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,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。丰富生活:学习民俗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。
写作思路:把自己对民俗学的认识和理解写出来,包含民俗学的内容,艺术特色等。我对民俗学的最早涉猎是从大学2年纪开始的。那时我们开设了一门叫做民间文学的课程。
但条件是《民俗服饰》学习笔记(4)你的修炼成果只能为我所用,不得告知他人。”实际上是给了姬周一座高级监狱,他被置于此地,孤寂一人,亦只能潜心修炼,因此,成了当时的修炼高手。
研究文学的,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;研究史学的,主要对象是历史事象;研究语言学的主要对象是语言现象;我们研究民俗学,那主要的对象,不必说,就是各种民俗事象,这是一种规律,也是一种常识。
简述服饰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及特征用民俗学解释的
1、**阶段《民俗服饰》学习笔记(4),以遮身蔽体《民俗服饰》学习笔记(4),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。这时期的服饰特点是《民俗服饰》学习笔记(4):服饰的性别差异.年龄差异还未形成,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,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。
2、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,这个时期的服饰变迁为历史过渡时期。其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,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。男子的常服为幞头、袍衫、穿长靿靴。
3、从制作技艺看,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,即编制型、织制型、缝制型、拼合型和剪裁型,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,历史层级关系清晰,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。
4、女着男装,即全身效仿男子装束,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。 2 襕衫《民俗服饰》学习笔记(4):两宋时期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。即是无袖头的长衫,上为圆领或交领,下摆一横襕,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。
5、头饰 旗头 旗头,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。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。
6、第二章 人类服 性特征【教学目的】 掌握人类的服装动机与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。 熟悉影响人类服装变化的主要因素。 《民俗服饰》学习笔记(4)了解服装起源与人类劳动的关系与服装变化的现象。
布依族服饰介绍
1、布依族服饰特点: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。男女多喜欢穿蓝、青、黑、白等色布衣服;青壮年男多包头巾,穿对襟短衣(或大襟长衣)和长裤;布依族妇女喜戴银手镯或骨手镯,戒指、银簪、项圈等饰品。
2、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,女穿衣裙,妇女衣,裙均有蜡染、挑衣、刺绣图案装饰。因为布依族居住在热带地区,气候炎热温暖,这种宽松的衣裙符合气候特点。2014年11月11日,布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3、布依族服饰多为青、蓝、白等色。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、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。老人多着长衫。20世纪70年代后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。
苗族人民的服装特点及生活习性有那些?
1、黔中南型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,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和大领左、右衽,着大襟衣的占少数,百褶中裙,长裙较少,衣外多披附属饰件;衣裙多数以挑花、刺绣、蜡染为饰,少数无花。
2、苗族服饰式样繁多,色彩艳丽。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,均以大米为主食。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。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,味道更为鲜美。
3、苗族衣服的种类很多,主要有三种:一是衣服、胸围镶边用的锦边,苗语称为“耕”。二是锦带,宽2至3厘米,用作裤带、袋带、背带等,青年男女恋爱时,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。三是锦幅,苗语称为“伦”。
云南民族服装(探究云南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)
1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文化的省份,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。其中,民族服装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传承和发展云南多元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。云南民族服装的特点 云南民族服装的特点是多样性和鲜明性。
2、白族服饰,美观大方,朴实、健美,这样的服饰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和对生活的热爱。 【云南撒尼人的服饰】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,分布于云南省石林县境内。他们勤劳、善良、活泼。
3、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,各具特色。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,在衣服的胸襟、背肩、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、金色、紫色、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,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。
4、交通便捷,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,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,经济发展了,人们生活节奏加快,出现了不同文化的大碰撞。这些情况难免影响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。
关于《民俗服饰》学习笔记(4)和服饰民俗的内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