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人文艺术 正文

登楼赋原文、翻译及赏析王粲文言文(王粲登楼留下千古绝唱)

王友兵“华实蔽野,黍稷盈畴”之沮漳沃野。引言:东汉建安年间,"建安七子"之一、著名文学家王粲从襄阳来到当阳,登上城楼,纵目四望,感慨万端,写下传世名篇《登楼赋》。王粲到底是登何楼作赋?赋中的"清漳"、"曲沮"、"陶牧"、"昭丘"指的是什么?为何说"兹

登楼赋原文、翻译及赏析王粲文言文(王粲登楼留下千古绝唱)

王友兵

“华实蔽野,黍稷盈畴”之沮漳沃野。

引言:东汉建安年间,"建安七子"之一、著名文学家王粲从襄阳来到当阳,登上城楼,纵目四望,感慨万端,写下传世名篇《登楼赋》。王粲到底是登何楼作赋?赋中的"清漳"、"曲沮"、"陶牧"、"昭丘"指的是什么?为何说"兹楼"应是麦城楼?作者拨烟云、揭迷雾,在历史本真的考辨中,层层剥笋,揭开了一桩"历史公案"的千古之谜。

挟清漳之通浦兮,倚曲沮之长洲。

东汉建安年间的一个秋天,著名文学家王粲在当阳登上城楼,写下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《登楼赋》。王粲从哪里来?为什么会在当阳写下《登楼赋》?这要从他的特殊经历说起。

避乱襄阳 少年才俊遭冷遇

王粲,字仲宣,今山东邹县人。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。公元190年,汉献帝向西迁都,王粲也随父亲迁居到长安。王粲少时即博闻强记,有过目不忘之才。《三国志》说他"性善算,作算术,略尽其理。善作文,举笔便成,无所改定"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,王粲的语文算术成绩都好,是一个文理科俱佳的。作文下笔成篇,不用修改。

王粲的才华深得左中郎将蔡邕赏识。当时蔡邕的才学都很出色,在朝中位尊权重,常常宾客满坐。有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来访,慌忙跑出去迎接,把鞋都穿倒了。17岁那年,东汉朝廷便征召王粲为,当时正是董卓部将李傕、郭汜战乱关中,为躲避战乱,王粲以长安处在一片混乱之中为由,未去任职,前往荆州投奔刘表。

荆州刺史刘表是东汉宗室,与王粲系同乡,又是王粲祖父王畅的学生,故王粲前来投奔刘表,便是情理之中的事。但是刘表见王粲身材瘦弱,长相丑陋,又不拘小节,并不重用他。王粲在荆州十余年,始终只是依附于刘表的一个普通幕僚,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。对王粲来说,一方面是汉室丧失,各地军阀割据,像他这样有才华的文人,却无法为朝廷出力,感到前途渺茫,是留是去,进退两难。王粲本是一个热中于功名的人,其郁郁而不得志的心情,是可想而知的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,王粲从襄阳来到当阳,登上位于沮漳河汇流处的城楼,写下了传世名篇《登楼赋》。

楚昭王墓

范蠡墓

登楼作赋 万千感慨寄沮漳

《登楼赋》塑造了一位乱世离人的形象,抒发了因久客他乡,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,倾吐了期望天下统一太平,自己能施展才能,建功立业的情怀。我们来欣赏他的精彩开篇:

"登兹楼以四望兮,聊暇日以销忧。览斯宇之所处兮,实显敞而寡仇。挟清漳之通浦兮,倚曲沮之长洲。背坟衍之广陆兮,临皋隰之沃流。北弥陶牧,西接昭丘。华实蔽野,黍稷盈畴。虽信美而非吾土兮,曾何足以少留!"

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?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:登上这座楼向四面瞻望,暂借假日销去我心的忧虑。看看这里所处的环境,宽阔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样的楼。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,弯曲的沮水环绕着水中的长洲。背靠地势高平的广袤原野,面临的洼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。登楼可见范蠡坟地北边朝着这里,楚昭王陵的西边连接着这里。鲜花果实覆盖着原野,五谷累累布满了田畴。这地方确实美,但却不是我的故乡,竟不能让我短暂地居留。赋的第二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忧思。第三段对思乡之情进一步开掘,揭示出"忧思"深层的政治内涵。末段写傍晚景色:日惨风萧,兽狂鸟倦,原野寂寥,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怆。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满腔愁绪、忧伤至极的心情。全赋夹叙夹议,写景则旷达浑厚,抒情则婉转凄恻。通篇既骈既韵,词藻华美,铿锵有声,极富感染力,成为千古绝唱。

更为可贵的是,赋文的开篇介绍楼宇所具有的气势以及所处的环境,为后人留下了考察作品写作地点的详实依据。首先来看,王粲所登"兹楼""实显敞而寡仇",就是说这座城楼十分宏伟高大,非同寻常,当为通都大邑之城防建筑。再看它所处的地理位置,"挟清漳之通浦兮,倚曲沮之长洲",意思是其楼一边临着漳河,一边是"曲沮之长洲"。 "背坟衍之广陆兮,临皋隰之沃流"。正是沮漳河合流处的自然地理特征。"北弥陶牧,西接昭丘"中的"陶牧"指春秋战国时自称陶朱公的范蠡墓地,相传在荆州西北。"昭丘",就是地处河溶镇的楚昭王陵。意思是:登楼可见,范蠡坟地的北面朝着这里;楚昭王陵的西边连接着这里。这些描写,把作者所登之楼的地理特征表述得再清楚不过了。但由于《登楼赋》并没有写明"兹楼"是何楼,致使城楼位置历来众说纷纭。

众说纷纭 王粲登楼在何处

最早记载王粲登楼作赋的是南朝盛宏之,他在《荆州记》中记载:"当阳县城楼,王仲宣登之而作赋"。郦道元的《水经注·漳水》则认为此楼在麦城东南隅。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则说"仲宣登楼作赋,不在江陵、襄阳,正是当阳"。《大清一统志》载:"仲宣楼在当阳县东南"。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和熊会贞的《水经注疏》亦认为:"仲宣所登为麦城之楼矣"。至当代,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《中国文学史》坚持是王粲登麦城城楼而赋;人民文学出版社《中国文学史》亦认为王粲是登当阳城楼而赋。也有人认为王粲登的是江陵城楼、襄阳城楼,但江陵城楼、襄阳城楼的地理特征显然与《登楼赋》的描述不符。

那么,王粲所登之楼是不是当阳城楼?东汉建安年间的当阳城又在哪里呢?根据《水经注》、《荆州记》、《当阳县志》等历史典籍"县治在麦城西北"的记载,考古工作者在今沮漳三角洲上的坝陵办事处荣耀村,找到了这座汉当阳城遗址,这个城址无论从文献记载、考古资料、地理环境都可以相互得到印证,基本上可以认定此城为东汉时的当阳城。其地貌环境与《登楼赋》所描写的情景近似。

那么,是否可以说王粲就是在此登楼而赋呢?还不能就此断言。固然,这里地貌与赋中描写的颇为相似,但它毕竟是个初级政权所在的县邑,其规模也只有94000多平方米范围,算不上大城,城防建筑亦达不到《登楼赋》所描写的程度。同时,昭丘又不在近郊,南距三十多华里。如此看来,王粲所登之楼应该是附近、更接近沮漳河交汇之地的一座大城,这座城就是麦城。

揽胜之地 兹楼应是麦城楼

麦城与东汉当阳县城相比,显然作为王粲登楼而赋之地则更为相宜。沮漳河两条水道汇流于此,是荆山地区与江汉一带互通有无的交通枢纽,自古就是一个货物集散的商易之所。其城区范围涉及今河溶镇和两河镇共8个行政村,面积约12.5平方华里,是当年超过郢都规模的大城市。只有这样的城池,其城楼才符合王粲所登之楼的规制。

麦城东面临着漳河,沮河沿着西部丘陵的边缘蜿蜒而来,在这里汇合,形成了几十华里的河谷冲积平原。城东南隅的城门楼,是麦城揽胜之地。若登楼远眺,沮漳形胜尽收眼底。故王粲登兹楼以四望,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"清漳之通浦、曲沮之长洲",城东南隅有楚昭王古陵,城的南面是烟波浩淼的天津湖,与北面的平原和台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,这正是《登楼赋》中对当时景物的写实之笔。

1993年,襄阳市政府为纪念王粲而修建的仲宣楼。

这一带为沮漳平原的腹地,土质肥沃,灌溉便利,物产丰富,在古代号称"楚望"之地,如今仍是鄂西重要的粮棉基地。那时王粲登楼来到这里,揽沮漳之盛景,睹历史之遗迹,自然会心潮澎湃,感慨万千,情思悠然迸发。由此观之,《登楼赋》这篇千秋绝唱写于当阳,王粲所登之楼应是麦城城楼。

作者:王友兵

作者简介

王友兵,1954年生,副研究馆员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湖北省作家协会、民俗学会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,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、音乐文学学会理事。

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件,歌词作品在《词刊》《长江音乐》《长虹》词刊、《三峡日报》等报刊发表、在中央、省市电台电视台及各类演唱会演播、获奖。有歌词入选《中国当代歌词辑粹》和《中国年度最佳歌词》。民间文化和群众文化论文多篇获奖。著有歌词集《爱的秋天》、论文集《采风与探索》。

长期从事民间文化资料搜集整理、编纂工作,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资料数百万字,编辑地方文化书籍(刊)30余册(期)。主编的《中国民间故事全书•湖北当阳卷》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示范本,参与编撰《中国民俗大系•湖北民俗》《中国民间故事全书•湖北宜昌卷》《中国民俗志•湖北宜昌市卷》《巴楚文化源流》《宜昌地区谚语集》《宜昌民俗风情》等书籍。曾获"湖北省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二等奖"、"湖北省群众文化工作特别贡献奖",两次获得湖北省民间文学集成"屈原奖"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已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48846110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我们会尽快处理删除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92kepu.com/renwen/2881.html

相关推荐

宣传栏离地高度(宣传栏的高度)

宣传栏离地高度(宣传栏的高度)

宣传栏制作需要注意什么问题? 如何制作知识宣传栏呢宣传栏离地高度?首先宣传栏离地高度,宣传栏离地高度我们要将文字制作好,文字信息以wor...

人文艺术 2023-08-04 0 122

感谢您的支持
文章目录